索 引 号 014443101/2012-320193 分 类 安全生产
发布机构 泰兴市应急管理局 发文日期 2012-08-28
文 号 014443101/2012-00069 时 效

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08-28 00:00 信息来源:泰兴市应急管理局 访问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一区四园管委会、市各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集中开展“四项排查”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三清一创”百日行动的部署要求,立足于治理隐患、预防事故,现将《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烟花爆竹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非煤矿山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和《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印发你们,请各乡镇(街道)、园区和部门结合市安委会《关于印发泰兴市清除安全隐患百日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排查和清除安全隐患工作的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和清除行动,督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隐患治理的主体责任,对前一阶段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按照“五落实”的要求落实整改,严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附件:
1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
2:烟花爆竹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
3:非煤矿山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
4: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附件一: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指南


一、总体要求
全面排查危险化学品企业生产、储存、使用和管道运输等各环节的事故隐患,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督促所有危险化学品企业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重点排查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涉及高危工艺生产装置和危险性较大储存设施的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维护情况,企业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情况,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测和管控情况等。
二、规范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督促和指导危险化学品企业学习和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的《危险化学品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实施导则》(安监总管三〔2012〕103号)要求,认真查找本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企业实际,修订企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企业、车间、班组和职工的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完善各类安全检查表,按照规定的程序、频次和要求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危化品生产企业要落实专家检查制度,在本次“百日行动”中,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
三、提高企业生产储存装置设施安全可靠性
1、是否对涉及高危工艺装置自动控制系统改造、运行和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重点评估自动控制系统是否运行正常、安全适用,能否满足对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要求,涉及的安全仪表是否定期检测检验合格。
2、是否开展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自动控制改造。尚未实现自动控制的,要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并抓紧制定改造计划,保证今年年底前完成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且生产、储存、使用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生产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改造。
3、是否规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测。企业要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辨识、分级、评估、建档,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重大危险源监测监控系统和安全管理措施,并在年底前完成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评估和备案。
4、是否加强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的管理。特别是涉及穿越公共区域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是否确定和明晰管道的管理责任单位,建立定期巡检、维护和检测制度,完善管道的安全管理档案。要重点检查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和事故隐患的排查治理情况,防范各种内、外部因素可能对输送管道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四、严格企业作业现场安全管理
1、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管理制度和作业规程的规范和落实情况,设备检维修和承包商作业的安全监督和管理措施落实情况。
2、是否按照国家有关危险作业的标准和规定,完善作业过程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和过程监督等制度,防范作业过程中各类事故发生。
3、是否根据季节特点和本企业关键装置、重点场所涉及的工艺、设备以及危险化学品等危险有害性,落实有效防范措施。



附件二:

烟花爆竹安全隐患排查指南


一、批发企业的排查重点
1、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仓库保管员、守护员是否经过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是否存在未经许可,私自新建烟花爆竹储存仓库情况;
3、仓库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4、是否开始使用烟花爆竹流向管理信息系统。
5、是否存在向零售单位超量配送产品、供应礼花弹等A级产品的行为,是否存在向无证经营者配送烟花爆竹的行为。
6、是否存在转让、买卖、出租、出借、冒用经营许可证情况。
7、储存库区是否存在超量存储的行为。
8、是否存在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二、零售点排查重点
1、负责人和销售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并持证上岗。
2、现场安全条件与零售点相关要求是否符合要求情况,是否实行专店、专柜经营,是否严格按照许可范围经营。
3、零售经营单位是否存在异地经营、变相进行二级批发经营等非法经营行为。
4、是否存在私设仓库的情况。
5、是否采购和销售非法生产和超标准烟花爆竹产品。


附件三:

非煤矿山安全隐患排查指南


一、安全基础管理
1、是否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技术规程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2、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是否落实。
3、是否落实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有无明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和分级管理的任务、范围和责任。
4、从业人员是否经过安全教育培训,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是否经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
5、是否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6、作业现场管理是否存在“三违”现象。
7、是否与外包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安全生产责任并纳入统一的安全管理。
8、是否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制订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9、是否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运行并坚持持续改进。
二、石油天然气企业
1、是否建立并运行HSE管理体系。
2、井场布置是否满足防喷、防爆、防火、防毒、防冻等安全要求,是否按设计要求安装井控装置,并进行试压、使用和管理。
3、油气站场平面布置、防火间距、安全距离等是否满足生产工艺特点、火灾危险性等级要求,站场内设施是否安装防雷装置并定期检测。
4、动火作业、起重作业、高处作业、临时用电、有限空间作业等直接作业环节的作业许可、安全防范和现场监控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5、管道安全保护及检测报警设施是否保持完好,是否定期进行检测和调试。
三、砖瓦企业
1、窑主体、烟囱、机械设备、机动车辆、避雷针等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检测、维修保养,保证安全运转情况。
2、严格按规定发放、穿戴、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情况。
3、制坯车间、配电房、变压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场所和设备、设施的安全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4、电气线路及设备是否符合安全用电标准;电气设备安全防护是否齐全可靠等情况。
5、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或与相关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协议的情况;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及演练,应急救援物资、设备的陪伴和危害情况。

附件4:

冶金等工贸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指南


一、基础建设情况
1、是否制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2、是否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是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从业人员是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4、重大危险源的登记、建档、评估分级及监控是否得到落实;是否建立事故应急预案并演练。
5、是否按规定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
6、是否与委外施工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安全生产责任,将委外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企业统一管理,并将劳务工视同本单位的职工进行管理。
7、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
二、风险较大作业情况
1、冶金煤气管理是否落实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冶金企业煤气安全技术管理的有关规定》(安监总管四〔2010〕125号)的相关要求,煤气危险区域和危险区域作业人员是否按要求配置煤气检测报警仪及其他设备,全省煤气安全管理专项检查以来存在问题是否得到整改落实。
2、焦化、氧气制备、煤气生产等生产单位是否根据工艺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员工工艺知识、安全技能培训。
3、起重吊运铁水、钢水等熔融金属的特种设备是否进行定期检测和维修并满足有关安全技术标准的要求。熔融金属生产、处置、贮存、输送、转注等过程是否采取防水措施。吊运线路及运输车辆是否与建(构)筑物以及作业人员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会议室、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场所是否按照要求设置在熔融金属的吊运(运输)影响范围之外。
4、是否制定检修作业专项方案和相应措施,是否严格落实动火作业审批制度,是否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技术交底等。
5、存在粉爆场所的企业是否掌握本企业爆炸性粉尘特性、粉爆场所数量及分布等情况,并根据相应技术规范划分粉爆场所区域等级,制定预防粉尘爆炸的有效措施。作业人员是否按规定佩戴符合技术要求的防尘口罩、防尘面具、防尘头盔、防护服等防护用品,不穿戴化纤制品。
6、有限空间作业是否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的通知》(安监总管四〔2012〕93号)及《关于印发<全省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苏安监〔2012〕183号)的要求,认真落实。
7、其他专业性强、工艺复杂、危险性大等易发生事故的生产部位及作业活动的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