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界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物流业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交通强市”理念,积极推进交通物流高质量发展,公路交通物流网络基本定型,沿江港口物流经济发展质态良好。
据调查统计,我市公路运输物流占57%,水路运输物流占43%,物流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主要采取自建物流、合作物流、外包物流三种服务方式。综合分析存在以下短板和弱项:一是缺乏系统化顶层设计。目前我市仅制定了综合性规划,但对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多式联运发展、物流信息化等具体领域工作的认识和研究深度不够,缺乏系统性规划引领和针对性对策措施。二是缺乏现代枢纽体系。公路领域缺少专业型、综合型、智慧型现代物流中心作为承载平台,交通物流全链条要素资源难以整合。港口领域后方也缺少配套的生产加工类产业,码头放大效应发挥不强,业态附加值低,导致过船作业区码头吞吐量低于设计通过能力。由于公路专线不发达以及规模化普货物流企业的缺失,我市大部分货物运输都流转至外地,由外地物流企业提供。三是缺乏先进运输组织。一方面,由于基础薄弱、规划脱节等原因,作为现代交通物流重要体现的“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仍有所欠缺,发展水平滞后,大大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大多呈现“小、散、弱”的同质化特征,企业之间缺乏合作,运维成本高,效率低下。
为促进我市加快形成竞争力强、独具特色的交通物流体系,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借鉴周边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空间集聚,强化枢纽通道硬承载。一是打造现代物流场站体系,构建聚合发展承载平台。综合考虑泰兴交通枢纽设施布局和“123”特色产业交通物流需求,结合各镇街、园区地理优势和产业特点,坚持因地制宜、供需适配、智慧高效、绿色安全的原则,积极构建现代物流场站体系,切实提升货物综合运输效率与质量,降低综合运输成本,有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二是加强水运承载能力,支持码头设施能级提升。紧抓省委、省政府推动“水运江苏”建设等政策机遇期,围绕大型化、专业化方向推动港口码头提档升级,通过打造“4+1”港口物流体系(即化工产业、粮油加工、砂石供应、船舶制造四条产业链和一个配套服务板块建设)提升水运能力,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发展新能源船舶产业,推进清洁能源项目与智慧港口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服务功能。三是完善邮政快递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级寄递物流分拨中心建设。可以在泰兴北和镇海路南延区域建设市级寄递物流分拨中心,引进300格口以上自动化分拣设备,直接分拣至村。引导本地快递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提升市场竞争力,解决规模小、集约化低等问题,优化时效与成本,完善邮政快递体系。
2.突出要素集中,提升运输组织软服务。一是提升物流业态,培育交通物流转型升级“新动能”。着力推动本地物流企业向园区集中,吸引外部企业,鼓励联盟整合,形成协同发力、外向竞争、优质高效的本土物流企业体系;鼓励国企参与建设运营,发挥场站设施优势,协调企业共同参与农村物流统仓共配。同时依托物流枢纽,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以泰兴为枢纽的中转集散。二是探索多式联运,优化交通物流内外畅通“双循环”。推动泰兴港区增加航运线路,支持国企发展多式联运,吸引外部优质企业入驻;以化工物流园和虹桥物流园为枢纽,打造江海联运品牌线路,促进公水联运合作。依托市交产集团等建立联运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提升交通物流效率。三是挖掘新动力,推动邮政快递普遍服务“提质效”。坚持邮政公共服务属性,推动快递和网络“双下沉”,巩固建制村直接通邮成果;积极融入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推动新技术和智能装备与快递行业深度融合,促进客货邮商融合发展,服务乡村振兴与实体经济。全面推行电动三轮车“四统一”管理标准,协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建立车辆规范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安全运营;建立职业技能评价体系,提升快递员素质,加强快递服务监管,保障服务时效与安全。
3.突出政策集中,建立物流产业发展强保障。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提升交通物流发展战略谋划。主动做好与省、市层面相关规划衔接,积极争取交通物流重大项目纳入上位规划。加强交通物流发展与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经济产业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在规划修编过程中充分考虑交通物流发展需要。二是完善配套政策,优化交通物流发展营商环境。加快建立健全物流发展政策体系,增强税收优惠力度,争取国家、省级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加大对交通物流发展的资金投入,推进该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做好已申报车辆更新、船舶建造、港口设施升级、信息化系统建设等领域的跟踪服务工作。三是优化行政审批程序,深化运输行业“放管服”改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为基础,优化审批流程,引入数字化帮办,简化繁琐的参与环节,推动更多运输服务事项达成“高效办成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