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泰兴新闻

加强河道长效管护 守护一方碧水清流

发布日期:2025-03-26 09:49 信息来源:泰兴市融媒体中心 访问次数:

——写在2025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之际

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许习锋

3月22日是第三十三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八届“中国水周”。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是人类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资源。泰兴西滨长江,水系纵横交错,境内拥有24公里长江岸线,现有骨干河道14条、中沟427条、庄河3940条,总长约3543公里。良好的水资源条件,是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禀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常思水患之害,扛牢治水之责,立足新时代治水兴水要求,强化河道长效管护,守护一方碧水清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改革发展的政策红利。

加强河道管护是践行嘱托的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新时代治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江苏治水工作,总书记更是格外关心关切,多次视察时对水生态保护提出明确要求。前段时间召开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苏代表团参加审议,明确指出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尽职尽责。加强河道管护,全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扛牢的政治责任。必须要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和重大要求,扎实抓好河道管护各项工作,努力向党中央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答卷。

加强河道管护是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从水务部门的角度来说,衡量工作到不到位、业绩突不突出、全市的水环境好不好,有很多指标数据可以用来参考,但比起那些数据,群众感受更直观的是河道上有没有垃圾漂浮物、身边有没有黑臭水体、还存不存在污水直排现象。从各级级督查检查和通报问题来看,全市河道管护不到位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加强河道管护,将我市河网密布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持续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滨水环境,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健康、美丽、幸福河湖的向往。

加强河道管护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大抓经济、大抓产业、大抓项目,河道管护工作亟需跳出单一治水思维,不能就水论水,而是要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审视、谋划和推进,主动融入发展全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河道管护打造“水美泰兴”城市名片,持续提升我市区域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转型、项目招商引资注入绿色动能、增添“绿色筹码”,提供坚实可靠的水生态承载力保障。

作为全市河道管护的行业主管部门,我们以河长制为统揽,先后创成省级幸福河湖7条、泰州市幸福河湖36条及特色片区2个,打造农村生态河道289条744公里,提升我市生态河道覆盖率至56.6%,农村河道长效管护连续四年保持省级考评第一等次,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稳定在100%。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水利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全力推动河道管护工作提质增效,为保障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抓重点,持续推进生态河湖建设。全力推进新曲河、焦土港、内外环城河、老上横港等重点河道整治,实施河道清淤、岸线修复、景观提升等系统工程,打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示范河道。

破难点,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行“以河养河”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河道资源合理开发反哺管护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河道养护,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监督”的管护新机制,破解资金短缺、管护力量薄弱等瓶颈制约。

树亮点,深挖河湖特色资源禀赋。统筹推进水文化与地方红色文化、民俗体验等有机融合,建设如泰运河风光带等一批具有地域辨识度的滨水经济带,切实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新时代赋予水利人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系统治理,科技赋能,多元共治,全力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水生态保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