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92岁老人薛恒嘉在市红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在家中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为医学研究贡献他的大爱。
上世纪60年代,薛恒嘉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从事草原科技工作,深扎雪域高原近半个世纪。退休后的他省吃俭用,每年都资助果洛州贫困学生。老人最早在20年前就有了捐赠遗体的想法,去年年初,他又向家人提出了捐献遗体的想法,但是家里有人不同意。薛恒嘉告诉记者:“希望家人尊重我个人的意见,然后我就开了一个简单的家庭会议。”
在老人的坚持下,最终大家基本同意了他的想法。薛恒嘉老人坚定地在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坚毅果敢以及奉献精神感动了大家。他以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生命意义的大爱义举。薛恒嘉说:“虽然吃了不少的苦,但是我得到了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我想,死后可以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一点微薄的贡献,就行了。”
据了解,在我市像薛恒嘉老人这样有着奉献精神的人并不在少数。目前,我市就有几千人签订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叶波介绍:“目前,我市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总共有6700多人,已经成功实现捐献的有16例。”
这些成功捐献的遗体将成为“大体老师”,在医学院《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必修课程中,“大体老师”是所有医学生人生中第一场“手术”的“患者”。而这些标本,是医学生们的第一堂课,课程里不仅有医学知识,更有对生命的敬畏。叶波说:“遗体捐献主要用于医学研究,可以为医学的科研与教育铺路,助力医学的进步与发展。而器官捐献可以延续他人生命,给他人带来重生的希望。我们倡导这一高尚的行为,愿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的接力者。”
根据去年5月1日实施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我国遗体器官捐献采取“明确同意”的原则: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捐献其人体器官;公民生前未表示不同意捐献其遗体器官的,该公民死亡后,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可以共同捐献,决定捐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叶波表示:“想要进行遗体器官捐献登记的话,目前有两种途径,第一是网上登记,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搜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进行在线自愿登记。第二是来到我们红十字会办公室,在公共卫生大楼609室进行线下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