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张桥镇张桥社区,种植大户徐杰使用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一眼望不到头的麦田里,麦苗挺立、生机勃勃。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徐杰对这片地再熟悉不过,2013年,他返乡流转了300亩大田,从事规模种植。地是好地,就是路不方便,大机器进不来,旱季灌溉也是个“老大难”。徐杰告诉记者:“现在,土路升级成了水泥路,沟渠全部砌好了,旱能灌、涝能排,太好了。”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在没有改造之前,由于机械无法下田,徐杰不仅费心费力多花人工,成本也增加了,一年到头辛苦不说,还赚不到几个钱。2024年,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的“老大难”问题彻底得以解决,让农田变良田。徐杰说:“对比我最开始承包土地,现在亩均产量提高约100公斤,全年每亩节水量约80吨到100吨,亩均有效节约人力、物料、机械使用成本约300元。”
平整田畴起粮仓,沃野欢声织锦绣。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让农田高标准、稳粮有底气,助力乡村振兴。
像徐杰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户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让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耕种条件好了,农户更愿意种地,粮食产量自然就上来了。
因为有了高标准农田这个最大变量,越来越多的农业新技术、发展新模式应运而生、示范推广,我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正在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愈发强劲。去年入冬,降水量较往年偏少,我市的农技专家分赴各乡镇开展小麦生长观测,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及示范推广,强化技术指导,良田配良法,农田建设为农技推广增添底气。张桥镇农村工作办公室农技员耿开介绍:“过去农田标准不高,往往需要我们根据经验,提前去预测、去预估,有时候相关的田管举措或者早了、或者晚了,但现在,结合气象情况,我们发出农技建议单,农户们根据建议上水上肥,可能一个下午就能弄好,完全有能力、有把握,大大降低了种地的风险。”
在高标准农田覆盖的区域,农技队伍随即跟上,构建了“一专双特”的科技助农队伍,17名科技特派员覆盖到全市17个乡镇,为服务“三农”提供技术支撑,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以上,2024年的玉米、小麦、水稻这三种主要作物,全市总体产量比前年高出5%左右。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村民满怀期待,群众不仅看见了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的好农田,还得到了沉甸甸的产量。在河失镇司马村高标准农田上,随着智能灌溉泵站提升改造到位,2025年开春后,眼前这片小麦田的春灌,相比之前更加省事。村民李新国说:“挖渠、修路、滴灌……每一项对我们都是好事。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泵房接入了数字化系统,操作流程清晰,只要在手机上操作,泵站就能从一旁的港河抽上水,河水被导入沟渠,再流入田间完成灌溉。要是缺水需要及时灌溉,不管是什么时候,我不用来田里,手机上就能操作开关,功能非常齐全,节省了很多时间。去年的收成很好,小小的一台泵站可以管100亩地的灌溉。”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既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推动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在“小田并大田、旱地变水田”取得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我市放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模效应,探索跨区域整体推进模式,以村为单元、镇为单位,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实施区域化整体推进。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红星表示:“稳面积、提地力、增产能。 2024年平田整地5400亩,将原有的高垛田、低洼地统一平整,改旱地为水田4100亩,同步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平整后土地亩均粮食产量得到稳步提升。”
高标准农田“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管理”。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要求,在竣工验收后,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全部移交给属地村居,登记到村居固定资产账户,作为村集体资产,明确管护责任,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经费。同时,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益农户等参与管护的积极性,发挥实时监管作用,确保粮食安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量和质双提升。至目前,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已完成100%,涉及13个乡镇(街道),新改建高标准农田9.4万亩,资金总额约2.45亿元;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1.77万亩,建成率达到91.35%。李红星介绍:“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市委全会精神,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不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2025年,计划投入近2亿元,新改建高标准农田8.45万亩,为稳定粮食产能和提高农民收入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持续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努力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利民、惠民的民生实事工程,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