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 葛国彪
近年来,我市坚持将城市绿化作为“城建惠民”的重点工程,持续改善城市生态,推动城市蝶变焕新,先后投入城市绿化资金3.24亿元,新增城市绿地34.77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现有各类公共绿地总面积约90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86%,城市绿地率40.5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7平方米,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但在调研中也发现,对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标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我市公共绿地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绿化规划标准有待提高。目前,我市的公共绿地主要集中在城市外围,而人口活动密集区在外环城河内,绿地布局与人流分布存在一定错位;东部片区绿地较多,西南片区的综合性公园、绿化廊道相对不足,社区公园布设数量偏少。有的社区公园、口袋绿地景观趋同性高,绿地功能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不够强。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狭窄,有的滨河水面绿色景观不佳,绿化品质尚需提高。二是绿地工作成效有待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86%,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45%的标准尚有一定差距。中心城区人均绿地率偏低,大润发广场、鼓楼商圈等人流量大的区域,缺绿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城市绿地公园内存在健身场地不足、健身设施简单老旧、卫生设施残破不全等问题。部分新建绿地功能拓展不足,未能实现开放共享。三是绿化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调研发现,因我市公共绿地主要由多个部门(单位)负责管护,因管理主体和管理方法不同,管护质量和效果不尽统一。部门之间、部门与街道之间高效协同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多数毁绿行为只能靠管护人员劝阻,绿地养护管理难度较大。
围绕如何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让市民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现提出以下建议:
1.从“点上突破”向“面上开花”拓展。我市现有的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等类型,通常以分散、点状形态分布。建议运用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加强科学规划,将点与点之间、片区与片区之间的各类绿地建设性项目统筹起来,进一步优化全市绿地布局。一方面推进主城区与副中心、新城与老城、城区与园区、城市与乡村、城区与郊区绿地建设,并适当向老城区、老旧小区倾斜,对具备条件的区域合理增加绿地,做到无绿补绿,有绿保绿,进一步均衡全市绿地资源。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在老城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更多口袋公园,并沿原有路道、水体两侧规划游憩廊道、观光绿化带,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加强居住小区和单位绿化,进一步推动“拆墙透绿”,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储备土地建设临时绿地,拓展城市生态空间。
2.从“功能单一”向“多元配套”延伸。一是提高绿地设计水平。加强城市绿化景观设计研究,优先发展乡土树种,鼓励选育和引进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植物,通过种植乔灌木、绿篱、开花及色叶树种,增加植物组团等形式,丰富绿地的景观层次和季相变化,构建城市生态系统。二是完善服务配套设施。加快完善绿地周边安全监控、垃圾收集点等服务配套,增设城市港湾、休憩驿站、健身器材、无线网络、直饮水等人性化、智能化服务设施,推动温馨服务与可持续发展共享共促。三是融合其他功能空间。盘活利用既有公园绿地、拆除腾退地、闲置地等存量空间,对街头、边角等小微公共空间进行“针灸式”微更新,着力将灰色低效空间转变为绿色潜力空间。注重功能织补和特色彰显,在小区、幼儿园、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周边规划候学区、停车场,植入功能相宜的公共服务设施,衔接城市健身、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圈。
3.从“物质更新”向“内容载入”转化。一是满足群众需求。深化公共绿地全龄友好环境建设,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适老化和儿童友好活动空间建设等要求,建设群众喜闻乐见、自然与人文相宜的城市公共绿地,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有机融合,让城市绿化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二是融入文化元素。公共绿地有了文化才有活力、有精神、有灵魂。学习借鉴上海徐汇跑道公园、苏州占鱼墩公园等改造经验,在城市公园中植入更多历史文化元素,打造与本土人文相融、与泰兴历史相连、与现代文明相映的新型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多彩景观、设施完善、文化厚重、古今融合的现代游园,让城市公园成为城市品质“点睛之笔”。三是注入多元活动。常态化开展阅读、展览、广场宣传、文艺演出、科普教育、市集等特色园事活动,满足群众生活、学习、交流需求,推动公共绿地建设从“增绿意”向“寻画意”转变。
4.从“单打独斗”向“协作联动”推进。一是提高绿化养护整体水平。在养护管理上,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高要求,制定养护规范和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在养护机制上,推行公共绿地管理市场化、专业化、一体化,将绿地物业管理和绿化养护管理整体打包,交给专业团队统一管理;在养护考评上,认真抓好管理质量考评工作,定期对养护单位的卫生保洁、绿化管养、设施维护、秩序安全等情况进行督查评价。二是强化联动执法。建立绿化管理与执法查处联动协作工作机制,采取“人工巡查+实时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开展破坏绿化行为集中整治、联合执法等专项行动。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探索建立“市民园长”机制,推行“绿地认养自治共享”管理,提升居民对生态绿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城市绿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以案说法、案例剖析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城市园林绿化保护知识,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爱绿护绿意识,凝聚建设美丽泰兴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