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关于2023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的通报》,我市在考核中再获佳绩,连续四年位列县(市、涉农区)综合排名第一等次。
去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势头,土地二轮延包试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农村户厕改造等工作在全国、全省作典型交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河长制等工作获省督查激励通报,粮食产量实现6年连增,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泰州市级龙头企业19家,农业农村重大项目数、投资额继续保持省第一方阵,亿元以上项目数和投资总额持续位居泰州第一,现代农业的示范效应不断显现。
这一年,我市坚持有力有效,现代农业动能更强。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实现“双增”,出栏生猪、年产蔬菜、上市水产均实现同比增长;新增高标准农田2万亩、改造提升3.6万亩;特色农机化水平超70%。项目建设再创佳绩,全面完成国家农产品冷藏保鲜整县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农业农村重大项目40个,完成投资26.9亿元,农业农村亿元以上项目数、投资总额持续位居省、泰州前列。园区建设再上台阶,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和预制菜产业集中区,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智慧农业园区1个,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300亿元;成功举办首届农产品未来加工高峰论坛、首届预制菜争霸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2场全国性活动。
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内外兼修,和美乡村颜值更高。农村环境更绿更美,完成改厕1.3万多户,创成18个厕所革命整村推进村;建成26个美丽宜居示范庄台;农药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0.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示范建设创特创优,1个镇、8个村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名单;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个、创成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33个;打造省级幸福河湖3条。乡村治理有为有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扎实推进,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
强村富民是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终极追求。为此,我市坚持久久为功,民富村强成色更足。脱贫攻坚成果更加巩固,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98亿元,财政兜底全覆盖实施低收入人口防贫综合保险项目;新认定帮促产品56个,新增帮促车间5个,全市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80%以上,原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1.5%。村级集体收入更加稳定,优化“一村一策”年度计划333个,成立强村公司40家,村集体经济实现经营性收入3.3亿元、增幅16%,高质高效超额完成“953310”目标任务。农民增收成果更加丰硕,培训高素质农民7000余人,扶持农民创业近2000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53元、增幅7.9%。入选省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典型案例3个。实现农产品电商销售额9.4亿元。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加速器”。去年,我市坚持统筹推进,城乡融合成效更显。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完成60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改善农村住房1940户;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完成产权流转交易3.4亿元;“泰惠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常态化开展,新创多个金融产品。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建成垃圾分类试点乡镇1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到42%;新改建农村公路100公里,拆建修农村桥梁37座;242个行政村实现天然气通气,新建改造农村5G基站207座。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城乡学校教育共同体持续深化,“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建设省级试点成效明显,“15分钟医保服务圈”不断向村(居)延伸。
“我们将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总抓手、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紧扣‘争第一、当标杆’目标,以更实举措守牢发展底线,以更大力度打造和美乡村,以更高效能激发产业活力,着力打造泰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黄云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