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跟随市水政监察大队工作人员来到水行政执法泰州泰兴基地,一架无人机从无人机机库起飞,飞向天星洲周围查看长江泰兴段过往的船舶。
在5G、北斗高精定位以及 AI 识别等智能化感知手段搭建的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下,如同装上了“天眼”的无人机,沿着执法人员提前设定好的航线与定时任务在长江上空自主巡航,并同步传回航标位置、水情变化等数据,江水深宽、水下地质结构情况等清晰了然。20分钟内完成10公里的江面巡查任务后自动返航,精准降落,快速补电,同时上传执法记录。“借助无人机搭载的可见光与红外双光摄像头,我们可24小时完成对非法活动与可疑船只的拍摄取证并进行追踪定位,为执法监控提供有效数据,降低取证难度,让各种违法现象无处遁形。”执法人员介绍。
我市拥有24.2公里的长江“黄金岸线”,在水政执法中,管辖江域长,水网交错复杂带来了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变数大等难题,也导致巡检人员工作强度高、盲区多,甚至一些非法经营、捕捞等活动,也会带来轨迹难查、证据难取等难题,给巡检工作带来不小挑战。
为提高长江岸线的管理水准、服务水平与监管手段,市水政监察大队积极引入技改升级工程,在全省率先部署了沿江无人机无人值守巡检系统。紧握“5G+北斗+无人机”科技利刃,水政执法以智慧巡检力量,打破了执法力量不足、执法手段有限的壁垒,开启了江河湖泊巡查执法的新模式。
据介绍,该无人机不仅能高空巡航,还可定点盯控、实时取证、预警推送等,看似小巧的无人机却拥有“十八般武艺”,成为我市水政监察人员执法时的好帮手。无人机腾空而起,打开长江巡检的空中新视野,这背后离不开被称为微缩版“航空母舰”的“黑科技”——自动机场。有了它,执法人员无需到达作业现场,无人机便能形成以机场为中心,5千米为半径的“低空五分钟响应圈”。特别是面对突发状况,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终端登录调度平台,一键起飞无人机,直达目的地上空,并且可通过平台实现对无人机的远程接管以及低延迟的操控,成功解决了传统应急执法过程中,接警后由于通勤时间而贻误执法时机的问题。目前,长江泰兴段沿江共建设监控点位123处,市水政监察大队已完成一期两台自动机场的部署,互成犄角之势,全天候“待命”、全自动“作业”、无死角“值机”守护长江水域泰兴段安全。
瞰江揽景,如今,在“黄金水道”泰兴段上空,搭载着智慧科技的无人机正以雷霆之势守护着长江生态环境,星罗棋布的监控探头,协同全方位、全过程的巡查监管体系,无人机无人值守巡检系统,已成为市水务工作利用科技赋能,加强水政执法、采砂管理、水域治理工作的有力探索。大江奔流,一幅壮美的大江水韵胜景图正徐徐展开。